我院陈志永教授受邀为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研究生做讲座

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0年09月01日

字体: 关闭本页

2020年8月28日,受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邀请,我院陈志永教授为该院2018级、2019级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做了题为“民族村寨景区化进程中公共事务治理的实践形态与结构转型:‘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以西江苗寨景区三次‘撤点并校’事件为讨论对象”的学术讲座。该院师生20余人聆听了报告。

陈志永从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出发,将公共事务治理的研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关注政府、市场、社会三种不同组织的特征与运行机制,并以乡村社会组织机制为例,指出当前我国转型期乡村社会完全不同于费孝通先生上世纪30年代研究的“乡土社会”时期,并且不同区域、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的乡村场域乡村组织的特征与农民的行为逻辑各异。紧接着,对我国不同层级、不同区域、条块体制下的政府行为逻辑进行解读和分析。随着国家、市场逐渐向乡村渗透,政府、市场、社会的组织边界出现了相互交织与形塑的阶段,不同组织的价值取向、制度安排与行动逻辑会对另外两个组织产生影响,研究进入第二层次。民族村寨景区化进程中,村寨与景区空间相互叠合,政府、市场与社会三种不同的组织机制相互嵌套,充满矛盾和张力的同时,各行为主体相互借用对方的资源、机会甚至对方的劣势建构自我,实现目标。研究进入第三个层次。上述三种不同的机制相互建构的复杂、多元的场域结构中,场域规则并非完全不变,随着场域内外结构性要素的改变,场域规则是动态演化的。在这样的复杂、多元、演化的结构场域中,各行动主体一方面被迫接受相互建构形成的动态场域规则的影响,同时,又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机会和资源,建构自己在场域中地位。这样,研究进入第四个层次。以此为分析框架,陈志永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化进程中三次“撤点并校”事件为例,通过“过程-事件分析”法对“撤点并校”事件中地方政府、村民、教师的行为逻辑与行动策略展开深入分析,以此为依据,探讨民族村寨景区化进程中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本次讲座内容源自陈志永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旅游村寨治理模式的实践逻辑与制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讲座从晚上七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十点钟结束,结束后,陈志永与参加讲座的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文/陈志永 审核/杨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