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晚,受贵州师范学院旅游文化学院邀请,贵州黔东南州施秉县双井镇“施秉前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龙明开,贵州师范学院民族教育研究院陈志永教授共同做题为“资本与项目双重缺失条件下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清水江流域刺绣技艺为讨论对象”的学术讲座。该院党政领导、师生近50人聆听了讲座。另外,贵州大学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刘锋教授、贵州省民宗委经济与发展处贺觅处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邢启顺副研究员、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美设学院部分教师到场聆听了讲座。
黔东南是我国苗侗文化聚集地,具有生产刺绣、银饰等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基础。讲座以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从事刺绣产业经营的施秉前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讨论对象,探讨该企业发育的微观过程和成长运作机制。该微型企业及开展的组织经营活动有反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重构政策现实的显著特点,即在资本与政府项目同时缺失的条件下依然能有效运作,形成相对稳定的中高端市场结构,即便遭遇2020年这样的疫情影响。该案例有某种超越传统工业化、现代化的胎芽,和清水江流域的未来发展有着某种说不清的联系。缺少资本、企业实体及项目的条件下,这样的产业如何形成?生产组织管理如何进行?与现代企业有何差异?如何规避产业链中“马鞍效应”的尴尬与不利?案例对于民族贫困地区文化产业的市场推广,品牌塑造有何启示?产业化进程中如何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对于当前即将推进和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有何政策价值?
讲座首先由该企业负责人龙明开对企业的缘起、成长过程,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介绍。然后由贵州师范学院民族教育研究院陈志永教授将企业的研发与设计、生产与组织、品牌塑造嵌入至当地传统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与地域空间中,对上述疑问一一展开分析和解答。
讲座从18:30开始至22:30分结束,持续时间长达4小时。讲座结束后,龙明开、陈志永与现场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文/伍韬 图/旅游文化学院 审核/刘大泯

讲座现场

主讲人龙明开

主讲人陈志永

贵州大学刘锋教授进行点评
本次讲座为陈志永教授系列讲座之三,以往讲座请点击访问
系列一:田野追踪与话题选择——贵州西江苗寨、郎德苗寨、天龙屯堡10余年田野调查经验与体会
系列二:民族村寨景区化进程中公共事务治理的实践形态与结构转型:“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以西江苗寨景区三次“撤点并校”事件为讨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