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贵州著名文化学者刘大泯教授撰写的《中国苗绣艺术文化研究》一书,该书以中英文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后,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刘大泯深耕民族民间文化研究领域,出版十多部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专著,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学术成果奖,也是贵州省首批社科学术先锋和中国山地民族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

省政协委员、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大泯
“苗绣是贵州的知名特色旅游商品,在贵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省政协委员、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大泯说,贵州曾经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创造了人类脱贫史上的贵州奇迹,这奇迹背后就有来自贵州几十万绣娘创造的“指尖奇迹”。
自2013年《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发布实施以来,“锦绣计划”通过“公司+协会+绣娘”等模式,建成巧手脱贫基地千余个,合作社1354家,通过文化产业扶贫等扶持一批苗绣骨干企业,带动了一百多万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年产值近百亿元。

刘大泯撰写的《中国苗绣艺术文化研究》
如今,“锦绣计划”工程成为展示贵州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松桃县苗绣公司负责人石丽萍成为走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的首位妇女,为脱贫攻坚代言。2019年丹寨宁航蜡染公司荣获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台江苗手工合作社的作品先后亮相美国时代广场和北京国际时装周,台江百名苗族绣娘绣成的《锦绣台江》荣获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卓越艺术奖等。与此同时,贵州还成为中国妇联妇基会“妈妈制造”基地。
“苗绣是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刘大泯表示,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它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技巧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最高水平,也成为了中国五大传统名绣。
近年来,刘大泯深入贵州苗绣产业集中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及松桃、黔西等县(市)进行专题调研,就贵州苗绣的生产现状、存在困难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加快对苗绣产业扶持力度的对策建议。

调研苗绣产业发展情况
调研中刘大泯发现,贵州苗绣等民间工艺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增多,传承人面临断代危机;贵州的苗绣品牌和知名度不高,影响了发展空间;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了贵州苗绣的生存状态;设计落后,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苗绣市场的拓展等诸多现实问题。
为此,刘大泯从出台关于发展和保护贵州苗绣产业的政策意见、大力提高贵州苗绣的影响力和市场品牌价值、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贵州苗绣发展、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更多苗绣人才、以创新提高贵州苗绣设计与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打通产供销渠道实现贵州苗绣商品的产业化、搭建行业协会多渠道促进苗绣产业发展、积极组织行业技能比赛等多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刘大泯表示,苗绣作为贵州本土的民族民间优势旅游商品,要抓住发展机遇,力争打造成全国性品牌,让苗绣在推动乡村振兴、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将区域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旅游商品提档升级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地址:【问政问需在基层】刘大泯委员:加大对我省苗绣产业扶持力度